来源:中国能源报 关键词:减碳 时间:2024-09-13 16:09:10
全国碳市场包括强制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性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两个部分。强制碳市场对重点排放单位排放行为进行严格管控,自愿碳市场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两个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同向发力、互为补充,并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有机衔接,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
强制碳市场实现预期建设目标
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介绍称,经过3年建设运行,全国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实现预期建设目标。
一方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框架。国务院印发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生态环境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三项管理规则,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指南、配额分配方案等文件,共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体系。建成了“一网、两机构、三平台”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一网”是指建成“全国碳市场信息网”,集中发布全国碳市场权威信息资讯。“两机构”是指成立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交易机构,对配额登记、发放、清缴、交易等进行精细化管理。“三平台”是指建成并稳定运行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管理平台三大基础设施,实现了全业务管理环节在线化、全流程数据集中化、综合决策科学化。
另一方面,碳排放核算和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常态化长效监管机制,优化核算核查方法,对企业排放关键数据实施月度存证,实施“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智能预警,消除数据问题隐患。创新建立履约风险动态监管机制,督促企业按时足额完成配额清缴,目前企业均建立碳排放管理内控制度,管理水平和核算能力显著提升。
碳市场活力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4.65亿吨,成交额约270亿元。交易规模逐步扩大,第二个履约周期的成交量和成交额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分别增长19%和89%,且第二个履约周期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参与交易的企业占总数的82%,较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近50%。同时,碳价整体呈现平稳上涨态势,由启动时的48元/吨,上涨至7月26日收盘价91.6元/吨,上涨了90.8%。
自愿碳市场制度框架构建完成
裴晓菲指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于2024年1月正式启动,目前制度框架体系已构建完成,减排项目和自愿减排量即将进入申请登记的窗口期,鼓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碳减排行动。
去年3月,生态环境部面向全社会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共征集到361项方法学。经过科学评估遴选,按照社会期待高、减排机理清晰、数据质量有保障、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可以实现有效监管等原则,首批发布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项方法学,支持林业碳汇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发展。
为保障产生真实、持久、有额外性的减排效果,加强数据质量管理,生态环境部充分考虑各领域自愿减排项目可能的风险点,在项目方法学中增加了项目审定和减排量核查技术要点,提升项目业主和审定与核查机构数据质量管理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探索计量数据在线联网管理的可行路径,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实时校验,从数据源头保障项目和减排量质量。
生态环境部明确强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和减排量必须满足真实性、额外性、唯一性、保守性等基本要求。真实性表示核证自愿减排量真实存在并且准确可靠。额外性是指自愿减排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克服内部收益率、融资、关键技术障碍,并且项目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低于基准线排放量,或者温室气体清除量高于基准线清除量。唯一性是指项目未参与其他温室气体减排交易机制,不存在项目重复认定或者减排量重复计算的情形。保守性是指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核算或者核查过程中,难以对相关参数、技术路径进行精准判断时,采用保守方式进行估计、取值等,确保项目减排量不被过高计算。
进一步丰富交易主体和产品
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显示,全国碳市场压实了企业碳减排主体责任,在全社会树立了“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识。重点排放单位基本都开展了元素碳含量实测。通过推动企业灵活减排,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日益显现。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单位火力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8.78%。
碳定价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4月24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收盘价首次突破每吨百元。碳排放权的绿色金融属性获得越来越多金融机构认可,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为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配额质押等锚定了基准价格,撬动了更多绿色低碳投资,促进火电行业能效提升、能源结构调整,显现出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裴晓菲指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坚持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持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发布更多领域的方法学,丰富交易主体和产品,探索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深化碳市场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