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 时间:2024-05-11 14:19:17
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生产力的迭代成为助推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引擎,每一轮的产业变革升级都是一次摆脱对传统能源、技术路径依赖,积极探索新型能源、技术的过程,在此发展过程中,绿色低碳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今年,随着“新质生产力”在各行各业走红,不难发现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手段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更加绿色、低碳、高效的方向转变,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高度吻合。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的“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海生表示,未来以可再生能源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预计会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或重要主体。
作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新型储能就像一个巨大的“充电宝”,可以把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富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放电”,解决了能量生产和需求在时间、空间以及强度上不匹配的问题。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4》显示,2023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21.5GW/46.6GWh,功率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长均超150%,3倍于2022年新增投运规模水平。
储能之外,“双碳”理念也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了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大规模应用。以光伏产业为例,随着中国光伏产业技术加快迭代升级,行业应用加快融合创新,产业规模实现进一步增长。据光伏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2023年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再创新高,行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
“双碳”目标也引领着资本流向绿色低碳领域,金融机构为能源产业带来资金“动能”。“绿色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绿色金融的支持,同时绿色金融也在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快速成长”,在“双碳战略与绿色金融论坛”上,中金公司董事长陈亮表示,根据中金公司的估算,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的绿色投资总需求将达到139万亿元,绿色领域直接融资比例将从现在的10%提升到40%左右。
壮大新兴产业
实现“双碳”目标,促进能源、产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高雨在“创新驱动助力绿色发展论坛”上表示,“实现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创新体系”。
而这一创新会涵盖能源、产业、生活等方方面面。在能源领域,智能电网、新型储能、氢能储运和规模化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坐标指向山东肥城,国际首套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已完成建设,正在开展系统调试工作;在广东深圳,广东能源集团半固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也在加速推进;在北京,昌平区和房山区的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已经启动建设。
在产业领域,持续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同时,不断壮大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绿色智能、绿色环保、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大科技投入。
在生活方面,要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化的生活方式,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扩大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
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新会址——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便将绿色概念融入建造理念,整体绿化面积3万余平方米,应用绿化屋顶、地源+空气热泵、智能照明及节水系统、海绵设施等11项绿色技术。
日常细微之处,能源转型、产业绿色化也正在润物无声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风电、光伏等快速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历史性超过了煤电装机;4月上半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批发、零售渗透率双双突破50%……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能源产业领域研究人士袁帅表示,科技创新能够助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壮大新兴产业,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对内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外促进数字化、绿色化和产业化的深度融合,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全方位支撑。
“‘双碳’为企业设立了清晰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即必须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此举将倒逼钢铁、石油、化工等高碳排放行业改造装备,提升技术水平,推动电池、风电、光电、氢能等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刺激绿色经济增长,引领更多企业投身于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领域。”袁帅说道。
支持减排交易市场
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底色,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质生产力”与“双碳”目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双碳’战略将引领加速能源转型革命,带来新一轮以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特征的产业革命,未来三四十年间将催生出一个高达数百万亿元的庞大绿色投资市场新机遇,成为拉动经济复苏和绿色增长的强大新动能。”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康艳兵认为,“双碳”目标引领加速能源转型革命,能源动力方式发生颠覆性变革、以降本增效为内生动力的节能技术创新升级、跨领域跨行业的能源供需综合系统智慧化发展等催生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撬动上下游产业链、新材料、元器件等环节发展,从而形成范围更广、规模更大的低碳新质生产力。
作为落实“双碳”目标的先行者,北京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低碳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加快推广绿色建筑,抓好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支持北京绿色交易所建设统一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曾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参与交通服务保障的1000多辆氢燃料电池汽车,集中示范和检验了北京氢能技术与产业能力,也形成了全球范围氢燃料电池车辆示范规模最大、应用场景最全及氢能技术应用最全面、保障体系最完善、政策标准持续创新的重大示范影响力。后冬奥时代,越来越多氢能车与市民亲密接触。当年在冬奥赛区服务的氢燃料大巴经过改装成为北京市首批常态化运营的氢能公交车。
今年4月,两辆以氢为燃料的汽车,历经两天时间、横跨六个省市,实现了从北京到上海的1500公里长距离运输测试,这也是我国氢能车辆首次大范围、长距离、跨区域的实际运输测试。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表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面向未来,北京将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深化绿色技术研发应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将加强能源关键技术装备及核心部件攻关和示范应用,加快氢能制、储、运、加、用各环节的科研攻关和示范应用。此外,还将加大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