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实施方案出炉!“双碳”建设,江苏先行一步
来源:澎湃新闻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
时间:2024-05-09 11:07:42
日前,江苏印发《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方案》(下称《建设方案》),不仅推动碳达峰试点工作,还鼓励支持重点城市、园区和企业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推动条件较好地方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日前,江苏印发《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方案》(下称《建设方案》),不仅推动碳达峰试点工作,还鼓励支持重点城市、园区和企业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推动条件较好地方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作为全国重要的用能和碳排放大省,江苏积极展开碳达峰试点工作意义重大。具体来看,《建设方案》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的两阶段目标:到2025年,试点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形成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到2030年,各类试点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进展,重点任务、重点工程、重要改革如期完成,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取得较大突破。
“当前,碳达峰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尚未有清晰的实施路径。”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探索,包括碳足迹的准确计算、碳排放的科学测度、碳风险的精准识别,以及产业金融与碳达峰策略的深度融合。
“试点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实践探索找到一条真正有效实现碳达峰的路径。”李志青分析称,这一探索过程对于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通过不断试验、总结和优化,我们有望为全球的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探索“双碳”实现路径,江苏此前已有动作。2023年,江苏率先在全国提出创建城乡建设“双碳”先导区,无锡锡东新城、苏州高铁新城获批为首批先导区。
资料显示,苏州高铁新城位于长三角经济圈腹地和苏州市域地理中心,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关键节点。其先导区位于高铁新城核心区域,包含国家级交通枢纽苏州北站,用地规模2平方公里以上,涵盖办公、学校、商业、文化、铁路旅客车站等丰富的功能业态,以低碳生态为理念进行开发建设。
锡东新城“双碳”先导区设立目标是:结合城区绿色低碳、数字信息、金融经济等特色产业,以科创服务、总部商务、文体休闲、生态居住为主要功能,将先导区打造成一座集创新、活力、友好、品质于一体的“无锡新客厅,低碳科创城”,力争2028年提前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截至目前,锡东新城“双碳”先导区内已完成出让地块0.24平方公里。
据悉,无锡锡东新城和苏州高铁新城“双碳”先导区下一步将深化、落实方案,打造各具特色的城乡建设“双碳”先导样板。
“长三角地区不仅是全国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更是能源消费、碳排放高度集中的关键区域,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京市工商联主席、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立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这一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迫切需要通过协同降碳的策略,推动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树立示范效应。
为实现这一目标,蒋立建议加强长三角地区内部的分工合作与新能源开发。
“目前长三角地区在碳中和方面缺乏城市群视角的协同。各个城市在制定碳中和方案时,往往仅从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禀赋出发,未能从整个城市群的角度出发,进行全局性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规划与设计。”蒋立表示,“这种碎片化的做法无疑限制了长三角地区在能源利用和碳减排方面的整体效果,也对其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值得关注的是,长三角地区在肩负着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引领和示范重任的同时,也面临着能源发展等领域协同性不足的挑战。“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耗巨大,但其自身资源却相对匮乏,高度依赖外部资源供应。”蒋立表示,“应建立集成优化、区域联动、智能调控的能源系统,通过科技创新和智能化手段,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碳排放,还能推动长三角地区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蒋立强调,长三角地区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能源领域的协同发展。比如上海作为区域的核心城市,应进一步加强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产业总部建设以及国际营销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引领整个区域的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江苏和浙江则应依托其强大的光伏产业链和核电零部件产业优势,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提升整个区域的能源装备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安徽应进一步挖掘其在新能源电气产品和生物质发电应用方面的潜力,推动新能源的多元化利用和产业升级。
“通过加强分工合作与新能源开发,长三角地区将能够实现能源领域的协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控制能力,为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蒋立说。
免责声明:亲爱的用户:您好!本站的部分图片和文章可能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我们真诚尊重并感谢所有原创者的辛勤付出。若您发现其中有您的作品未经许可被转载,或者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处理。电话:400-808-2276。